2025年9月,全球电子烟行业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寒冬。作为行业头部企业,基克纳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珠海奇思智造宣布停业整顿三个月,这一消息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瞬间激起行业震荡。这家曾为Geek Bar等国际品牌代工、占据全球1/10电子雾化用户市场的巨头,其停产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个体的困境,更是整个行业在政策收紧、市场萎缩与供应链重构中的集体阵痛。
珠海奇思智造的停产公告虽未明确原因,但行业分析普遍指向美国市场订单断崖式下跌。作为全球最大电子烟消费市场,美国自2025年初起实施双重打击:一方面,FDA(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)强化PMTA(烟草制品上市前申请)认证壁垒,要求所有电子烟产品必须通过严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审查,否则禁止销售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9月,美国海关查验力度提升300%,未获认证产品扣押率高达95%,直接导致基克纳美国订单自5月起暴跌70%。
更严峻的是,监管风暴正席卷全球:
英国:2025年6月1日起全面禁止一次性电子烟销售,覆盖基克纳旗下Geek Bar等主力产品线;
马来西亚:8月起多个州实施电子烟禁令,关停数千家零售门店;
新加坡:将电子烟归类为“毒品问题”,使用者面临最高5000新元罚款、6个月监禁及鞭刑,外国人可能被驱逐出境。
这种“全球围剿”态势下,基克纳的海外市场版图迅速收缩。其代工的Geek Bar品牌在美国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32%骤降至2025年8月的不足10%,欧洲市场因一次性产品禁令损失超2亿欧元订单。
基克纳的困境并非孤例。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:
天长集团:电子烟业务收入2238.9万港元,同比下滑52.5%;
小崧科技:上半年电子烟营收2620.68万元,同比下降54.57%;
思摩尔国际:虽然未公布具体数据,但股价较2024年高点暴跌63%,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。
行业寒冬的根源在于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双重挤压:
需求萎缩:全球电子烟用户增速从2023年的25%骤降至2025年的3%,主要因监管收紧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;
供给过剩:过去三年行业产能扩张300%,但合规成本激增(PMTA认证单款产品费用超200万美元)迫使中小企业低价抛售库存,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。
基克纳虽拥有1863项专利、125个注册商标,但其代工模式高度依赖海外品牌订单。当客户因监管风险削减产能时,基克纳的珠海工厂(规划月产能1亿支)瞬间陷入产能过剩危机,设备闲置率高达80%。
面对行业剧变,基克纳的应对策略凸显出中国电子烟企业的转型阵痛:
技术壁垒失效:其曾引以为傲的陶瓷雾化芯技术,因FDA将“加热不燃烧”类产品纳入严格监管,导致相关产品线订单归零;
品牌化受阻:尽管拥有GeekVape、Wenax等自有品牌,但海外渠道被国际烟草巨头(如菲利普莫里斯、英美烟草)垄断,新品牌市场渗透率不足2%;
合规成本飙升:为满足欧盟TPD(烟草制品指令)、美国PMTA等标准,单款产品研发周期从6个月延长至2年,成本增加5倍。
珠海奇思智造的停产整顿,实为基克纳的“断臂求生”:
人员安置:对接外部企业为1200名员工提供转岗机会,承诺停工期间发放基本工资;
产能调整:计划将珠海工厂转型为合规研发中心,重点突破医用雾化技术(如哮喘治疗设备);
市场转移:加速布局东南亚、中东等监管宽松市场,但这些区域仅占其2024年营收的15%,短期内难以弥补欧美损失。
基克纳的停产,为中国电子烟行业敲响警钟:
政策敏感度决定生死:2021年FDA拒绝令曾导致295家企业破产,而基克纳因提前布局医用雾化领域(占2024年营收的23%)得以存活至今;
技术合规化是唯一出路:思摩尔国际通过研发“零尼古丁”雾化技术,成功绕过部分国家监管,2025年二季度营收逆势增长12%;
供应链本地化刻不容缓:基克纳在马来西亚、印尼建设的海外工厂,因当地政策波动导致投资回报率从25%跌至-8%,凸显“中国技术+本地生产”模式的脆弱性。
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,基克纳的停产既是行业危机的缩影,也是转型的契机。当全球监管框架逐渐清晰,电子烟行业正从“类烟草”的灰色地带迈向“医疗健康”的合规赛道。基克纳若能将1863项专利转化为医用雾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,或许能在寒冬后迎来真正的春天。但在此之前,整个行业仍需面对一个残酷现实: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绞杀下,这场寒冬可能比预期更漫长。
手机:18575997879
电话:18575997879
地址:深圳市宝安区沙井后亭第三工业区32号2楼